不准比贫比困,大学贫困生会不会得了面子丢了资助?
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改善,以及社会贫困阶层人数的逐渐减少,在大学里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
但据统计,目前仍然有近30%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水平比较贫困,10-15%的大学生家庭属于特困。
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一笔一年几千块钱的助学金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就非常重要。
而教育部刚出台的一项关于大学助学金审核和发放机制的政策,就和这些同学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教育部:家庭困难学生评定
不能当众诉苦、比困
据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
宣传学生励志典型时,涉及受助学生的任何事项,都应征求学生本人的同意;
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
《通知》还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力状况、物价水平、高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
这则通知发布后,很快就被人民日报,中青报等一批媒体大号发布出来,并在微博上形成了热议。
而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大部分人对于《通知》里的规定是表示支持的。
确实,让大学贫困生在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经历开大会当众讲述自己家庭多么困难多么惨,这种事情从价值观上来说就是不正确的。
既伤害了当事学生的人格尊严,也起不到某些高校在举办类似活动时所谓的“宣传励志典型,号召同学学习”的效果。
但也有人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在程序简化,公示内容被严格限制以后,贫困生名单的公示还能不能起到让群众监督受助名单是否真实的效果?
在实行新的政策以后,会不会有更多本来家庭并不贫困的同学,会为了拿补助而伪造贫困证明,挤占真正家庭贫困同学的补助机会呢?
大学助学金政策,应该和国情相称。
大学是一个社会智慧和文化发展的中心,而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而高等教育高成本的性质决定了,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对部分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进行某种形式的援助和补助,那这些同学中相当部分将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既不利于整个社会的阶层之间和谐团结,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所以从高等教育开始出现至今,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里,都会有各种形式的针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方案。
而任何补助,都会面临着被人冒领的风险。能否有效地甄别出谁是真的家庭贫困需要帮助,谁是打算浑水摸鱼,这对于制定计划政策来说,是一定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而根据各自的国情,不同的国家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方案。
德国和北欧四国等,本身社会保障机制很完善,社会收入水平差距不大。
而且这些国家传统上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孩子成年后,家庭就不再有任何对其进行援助的义务,也基本不再负担其学费和生活费。
这样也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大学生,基本全都靠自己的打工所得和国家学校提供的贷款补助完成学业,既然家里都基本不给钱,就没有去追究谁家里有钱谁是贫困户的必要。
这样的国家大都采取直接大学免学费的方案,把补助直接抵学费,同时提供大量不带家庭收入门槛的奖助学金机会,既方便了学生,也省了进一步甄别的成本。
而像英国美国这样,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学生人数多,学费水平也较高,而社会收入差距又比较大的国家,则是利用自己强大的社会信用机制,在助学金的申请阶段就从严把关。
在美国,要申请专门提供给家庭贫困学生的大学助学金,往往要求提交全面翔实的家庭收入情况证明(包括存款证明,收入证明,等,家里有没有房子,有几辆车,有没有股票债券之类的投资,全都得出具证明。
举个例子,在美国,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要申请非联邦经济资助助学金(美国大学助学金的一种),需要你在申请前准备下列材料:
美国国税局开具的纳税申报单;
你父母的雇主开具的,关于工资和所得税的证明表格(即W-2 forms)及其他能够证明你家庭目前年收入的证明文件;
本年度和前一年度家庭未交税收入及利润的记录;
家庭目前的银行存款证明;
关于家庭持有的其他类型的存款,股票,债券,信托,及其他类型的财产状况。
这些材料需要税务局,银行等多家机构出具,即使是学会计的内行,想把这些材料全都伪造出来的难度也相当之大。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并没对于大学生进行像中国的国家助学金这样全面大规模的补助,大学生可以争取的助学机会很多都是由教会,社会慈善组织或企业提供。
这些和高等教育关系密切的组织,他们大多有自己特殊的甄别机制,再加上来自出资人等方面的监督,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冒领现象。
而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也大都是以专项扶持项目的形式(比如只提供给某学校学生,或者专门针对某个民族或某个种姓)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里,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非常明显,高社会阶层和低社会阶层青年之间从生活方式到外貌打扮都有相当明显的不同。
一个高种姓中产阶级家庭学生故意去冒领一项专门资助低种姓贫困学生的助学金,既很难操作,被发现还会犯众怒,完全得不偿失。
印度的社会结构决定了
真正贫困的印度家庭很难出个大学生
但中国的国情则是:大学生的数量规模达到了千万级别,实行大学全免费显然不现实;
社会收入差距很大,但还没出现像印度等国那样明显的社会阶层鸿沟,难以从学生本身的外貌生活习惯去准确分辨其属于哪个社会阶级;
由于税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并不掌握多数居民的收入和财产持有情况,同时社会诚信意识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为失信是件多严重的事情。
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大学助学金制度必须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新路,现有的几种成熟模式基本都难以照搬。
国内的大学生助学金政策:
基础不牢,地动天摇
去年年底时,曾经有一篇文章在微信里被无数大号转发,在社会上轰动一时。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
那篇文章里,叙述了一个大学贫困生,他的妈妈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双打折的耐克篮球鞋,但那一年,他却因为这双鞋而被取消了领取贫困生助学金的权利。
由于那篇文章写的非常感人,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大学助学金制度上存在的各种漏洞也很快从大学里学生和老师才会关心的事情,变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讨论话题。
目前国内实行的助学金制度,大概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 领到助学金的人实际上并不贫困的现象非常普遍。
国内大学助学金的造假之容易,以及靠假贫困证明骗补助的普遍程度,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
甚至在不少学校,助学金刚到手就买成了Iphone7,名牌包包,进口高档化妆品的情况也大有人在。
2 助学金名单公示制度变了味,成了比惨大会,演技越好越容易拿到补助
这一项也就是这次教育部新规所要重点规范的对象。
3 在决定谁有资格拿到助学金的环节,班干部,辅导员的话语权过大,甚至催生了隐性的贿赂寻租行为。
在某些学校里,即使是确实家庭相当贫困的同学,拿到助学金后按照潜规则也得给辅导员送上一张购物卡作为心意,给班长书记送上红包以示感谢,然后请整个宿舍吃饭表示有福同享。那些不这么做的同学,下次再评选助学金时被默认不予考虑。
这三方面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大学助学金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很明显的问题,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里学生的实际情况。
习总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天摇,一项从根本上有问题的制度,就像一座地基没打好的建筑一样,小修小补是很难奏效的。
需要对于助学金的申请,审核,发放机制重新进行规划和讨论,从制度的底层堵上漏洞,才能真正解决同学们积怨已久的上述三条问题,让大学助学金真的能发到贫困学生的手里。
禁止诉苦比惨,能治标难治本。
目前高校面临的问题在于:对于谁是真正家庭贫困生,谁是装穷的冒牌货,完全找不出有效的甄别机制。
前几年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有较真的大学辅导员,利用整个寒暑假的时间,自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他负责的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掌握所有人的真实资料。
但这样的方法成本实在太高,只能是某些有情怀的老师的个人行为,如果放大到一所学校成千上万学生的层面上,那花在审核甄别申请助学金学生上的费用,很可能比助学金的发放总额还要高,这显然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而面对这种情况,部分高校就采取了要申请助学金,就必须开大会上台展示自己的贫困程度,然后同学进行民主评议谁有资格获得助学金的规定。
这些规定背后的逻辑,和茅于轼建议廉租房不能建厕所,以及和珅往赈济灾民的粥锅里撒把沙子的目的都是一样:
让想冒领的人嫌这笔钱牙碜不愿来抢,而真正困难到无法可想的严重贫困学生,则往往不在乎这个。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曾因为
“廉租房不应该建厕所”的言论而被不少人抨击
这种方法既低效又损害学生尊严,但这是在中国整个社会缺乏信用意识的情况下,几乎是唯一能让助学金运行下去的没办法的办法。,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中的“其轻”。
而在有限的助学金名额的刺激下,自然会出现越讲水分越多,越讲剧情越离谱,甚至有的同学连“身患绝症,父母双亡”这种狗血剧情都能编的出来。
因此,这次教育部规定禁止助学金评定过程中采取“开会比惨”等手段,在陈大夫看来既是件好事,也有其明显的负面影响。
它是好事是因为:可以预见,这则规定实施后,助学金“诉苦大会”的现象很快就会在全国大学里被基本杜绝。
由于本来作为实施者的高校在里面并没有什么利益驱动,既然上级已经明确禁止,那也不会有谁去顶风作案。
但这也很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申请助学金更容易,也很可能会让冒领助学金的现象更加普遍。
而不少高校在社会舆论和上级政策的压力下,很可能会进一步放松甚至放弃对于助学金资格的审核,政治不正确的事谁都不愿干,何况是可能因此为千夫所指。
反正所有申请人的贫困证明上的红头章也不是我给他盖的,民主评议公示的手续程序都完备没毛病,钱我们也全发出去了没贪污。至于钱发给谁了,这就很难追究我们的责任。
毕竟大学管理者也不是支付宝,没有学生支出的一手数据,也没法了解每个学生谁是真的天天吃馒头就咸菜,谁一年换一台Iphone,谁刚去美国玩了一圈回来。
既然以后发助学金不能再靠谁讲的故事更惨就给谁,那应该靠什么标准?教育部却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制度来让大家信服。
对于那些确实家庭贫困的同学来说,很可能会发现,从2017年开始,申请助学金的同学数量更多了,而想拿到助学金也更难了。
就好像赈济灾民的粥里不放沙子,就会让更多的无关群众加入到排队抢粥的行列里一样,对于真的快要饿死的灾民来说,虽然粥再也不牙碜比原来好喝得多,但却更难抢了。
大学助学金制度真正需要的,不是边边角角的敲敲打打,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的顶层设计。
教育主管部门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是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判断一个大学生是不是算贫困生的实施标准,并和目前逐渐实施的个人诚信记录等制度一起,打造真正有效的甄别机制。
如果社会长期不能建立起足够的信用意识,以及相应的整体顶层设计来加以保障,让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吃亏,那么很多本来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都会变味,大学助学金只是其中之一。